一年生草本,株高約一公尺左右。直根系,莖細直、紅褐色有絨毛。披針形對生、葉片中肋明顯。單花開放於枝頂端或葉腋間。花瓣4枚,質地細緻有如絲絨。除了常見白、紅及粉紅等花色,另有雙色花或具鑲邊等品種。每朵花壽命僅一天,但花期長逹一季,臺灣花期以冬至春季為主。
栽培方式
送春花栽植時需注意避免密植,理想株距應30公分以上為佳。喜好全日照環境,排水良好及肥沃的介質為佳;花壇栽植時應充足給予堆肥。稍具耐旱性,但盆植時需注意根部積水潮濕,以盆土表面乾燥後再給水為宜。定植後可在植株周遭以覆蓋堆肥,可保持土壤的濕度外,也可以防止定植初期的雜草發生。花瓣質地輕薄,勿直接澆灌在花瓣上。花朵凋謝後應立即摘除,可使花期延長之外,也可防止植物因養分不足、及植株老化等問題。
本種為特有亞種,主要產於本島中、南部平地至低、中海拔山區。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熱帶季雨林等處活動, 成蝶飛行緩慢優雅,會訪花吸蜜,雄蝶常群聚於濕地吸水,早期產量非常多,是當年蝴蝶加工重要的材料蝶之一, 近來環境破壞後,數量已逐年下降。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,辨識上非常容易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全年可見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為多種白花菜科的植物,但主要都是在毛瓣蝴蝶木 上發現幼蟲,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老葉葉背上,卵呈黃色梭狀,上具十幾條縱稜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終齡 幼蟲暗綠色體側有暗紅色線紋,於寄主植物的枝葉下側化蛹,蛹為縊蛹,外觀為淺綠色。
體長,稍呈圓筒形,尾柄側扁。頭稍尖,吻鈍而突出,口稍下位。鬚2對,吻鬚較短,頜鬚末端超過眼後緣。背鰭起點前有一向前平臥的倒刺,隱埋於皮膚內,有人稱之為〝倒刺鲃〞;背鰭無硬刺。體被大圓鱗,側鱗基底具黑斑。體背部茶黃色,腹部灰白,背鰭邊緣黑色,其他各鰭橙紅色。臺灣溪流中之大型鯉科魚類,亦為休閒垂釣對象。
分布區域
為台灣特有種,分布於台灣南部與東部中大型河川中,如曾文溪、高屏溪、卑南溪、秀姑巒溪、花蓮溪等;惟目前多有因人為活動造成之擴散,目前在西部與北部溪流亦偶可見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