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年生常綠木質藤本植物,新梢捲曲、嫩莖纏繞等特性,攀附性支架或附屬物而生;葉腋處有特化的棘狀托葉,有利於植株纏繞固定。全株有白色乳汁為有毒植物。革質、長橢圓形葉對生,先端尖、全緣,葉肉有皺摺,葉色濃綠具光澤。單花腋生,花瓣基部合生為筒狀,花冠漏斗形、5裂,花形碩大艷麗。花色有紅、桃紅、粉紅、黃色等,但市面上還是以粉紅色較常見。果實熟後變褐色,細長可達20公分。成熟時果實開裂,種子具白色軟毛,藉風力傳播。
栽培方式
生性強健,喜好充足光照環境,全日照至半日照均可;光線充足更有利於開花。喜好排水良好的介質及炎熱的氣候環境,為熱帶地區涼蔭的植栽選擇之一。適度耐鹽,可栽植海邊做為海岸保護之用。耐旱性佳不差,可忍受短期的缺水。不耐低溫,臺灣北部栽植時應注意冬、春季的寒流低溫,低溫會造成落葉或葉色發黑及生長緩慢的現象。
本種為特有亞種,產於全島低地至中海拔山區,另外澎湖也曾有記錄,近年來未再觀察到。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、常綠落葉闊葉混生林和常綠硬葉林等的森林邊緣和溪流沿岸處活動,成蟲飛行緩慢,會訪花吸蜜。成蟲翅膀腹面圖紋像菜葉,有近似葉脈、蟲咬痕和水傷的斑紋,早期職業採蝶人稱牠為高麗菜蝶。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臺灣鉤粉蝶,其後翅外緣呈鋸齒狀,本種則為圓弧狀,在辨識並不難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全年可見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鼠李科的桶鉤藤和小葉鼠李,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嫩葉、新芽上,卵呈橙黃色梭狀,側邊有縱稜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終齡幼蟲綠色,於寄主植物的枝條或葉片下化蛹,蛹為縊蛹,蛹外觀淺綠色,翅基附近有一褐色斑紋。
害蟲學名:Paracoccus marginatus
害蟲目別:半翅目
害蟲科別:粉介殼蟲科
危害作物資訊
作物名稱:銀膠菊
作物學名:Parthenium hysterophorus
作物科別:菊科
體長,稍呈圓筒形,尾柄側扁。頭稍尖,吻鈍而突出,口稍下位。鬚2對,吻鬚較短,頜鬚末端超過眼後緣。背鰭起點前有一向前平臥的倒刺,隱埋於皮膚內,有人稱之為〝倒刺鲃〞;背鰭無硬刺。體被大圓鱗,側鱗基底具黑斑。體背部茶黃色,腹部灰白,背鰭邊緣黑色,其他各鰭橙紅色。臺灣溪流中之大型鯉科魚類,亦為休閒垂釣對象。
分布區域
為台灣特有種,分布於台灣南部與東部中大型河川中,如曾文溪、高屏溪、卑南溪、秀姑巒溪、花蓮溪等;惟目前多有因人為活動造成之擴散,目前在西部與北部溪流亦偶可見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