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年生攀緣植物,卷鬚單一,腋生; 莖:莖具角溝,多分枝; 葉:單葉,互生,卵狀心形,長10-30公分,寬10-30公分,先端銳尖,基部心 狀矩形,葉緣稜角3-5裂,柄長8-15公分; 花:花單性,腋生,雌雄同株異花;雌花單一,腋生,花梗長1-3.5公分,花冠 白至淡黃色,鐘形,5裂;雄花6-7朵排呈總狀花序,梗長10-30公分,具5 枚三角狀萼片,雄蕊5枚,花絲合生; 果實:漿果淡綠黑色,梨形,表面具縱溝紋,8-12公分,下垂; 種子:種子1枚,扁卵形。
栽培方式
於1935年自日本引進種植。 依果實顏色分綠色及白色種(兩種又可分有刺及無刺品系)。白色種果實較小,腥味淡,品質甚優,惟產量較低,因此栽培少。綠色種,植株生育旺盛,產量佳,目前栽培品種以無刺綠色種較多。 台灣中南部種植佛手瓜、龍鬚菜,約每年9-10月留果,1-2月種植。育苗時嚴格控制澆水,以防幼苗徒長和爛瓜。若有爛瓜,只要幼苗根系正常,即用手輕輕扶住幼苗,取出爛瓜補土蓋好,仍不影響育苗。育苗適溫15-20℃。若幼苗徒長,則留4-5片葉摘心,發出側芽後,保留2-3條蔓即可。 定植後50天與75-90天(約開花後2-3星期),佛手瓜即可分別採收嫩梢及幼果。不需噴灑農藥,盛產期為4月至10月。
本種主要產於臺東蘭嶼和綠島,南沙太平島也常發現,臺灣本島以前主要是在恆春地區偶發,近年來秋天在北部金 山,不同年份有兩筆記錄。成蟲喜歡於海岸林活動,飛行快速敏捷,雄蝶常在寄主附近作領域占有,成蟲會訪花吸 蜜,在臺灣近似種類為幻蛺蝶,本種體型較小,在辨識上並不難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全年可見。單食性蝶種,目前僅知寄主植物只有蕁麻科的落尾麻,雌蝶將卵聚產於寄主葉 背上,數量達數百至上千顆,雌蝶似乎有護卵行為,卵呈黃色球形,具十條左右突起縱稜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 幼蟲身上布滿棘刺,終齡幼蟲於寄主枝條上化蛹,蛹為懸蛹,外觀是黃褐色,腹部具尖銳棘刺。
本種為南美產小型脂鯉,具類似特徵之近似種類共有至少3種,本種相對其他兩種,雖同樣具有紅色吻端,但主要紅色部位偏向額端與眼睛周圍,且尾鰭上下緣之黑白相間色帶相對寬闊,尾柄處之黑色縱線,亦多有向前延伸至腹鰭對應位置
分布區域
於南美洲亞馬遜河上游,包括尼格羅河與普魯斯河等流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