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眼鄧伯花的花冠為橘黃色,花為筒狀鐘型,花筒中心為黑褐色,就像是黑色的眼珠般有精神,因屬鄧伯花屬,所以稱"黑眼鄧伯花或是黑眼花",另有同屬不同種的親戚"白眼花、黃眼花",最主要是花筒中心的顏色不同。黑眼鄧伯花的攀爬性很強,栽培處應設立棚架或是牆垣供其攀緣,盆栽則需設立支柱或繫繩線供其攀緣,每年春末到秋天會開花不斷。
栽培方式
黑眼鄧伯花對栽培土質不拘,但以疏鬆肥沃之砂質壤土最佳,排水需良好,適溫20~28℃,屬陽性植物,栽培處全日照,至少要60~70%的光度,日照充足生育才會旺盛,蔭蔽處易徒長柔弱,開花疏少或不易開花。土壤常保濕潤有利生長,但忌積水不退,夏季高溫乾旱的需充分補給水分,每20~30天薄施花肥一次,注意氮肥不要過多,否則葉片生長繁茂,反而不利開花。
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、中海拔山區,另外基隆嶼、龜山島、小琉球、澎湖群島、蘭嶼、綠島、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。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、常綠闊葉灌叢、海岸林和都市綠地等處活動,飛行快速,會訪花吸蜜,雄蝶喜於濕地吸水。因取食人為栽植及野生的各種芸香科植物,是郊區最容易看到的蝴蝶之一。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臺灣鳳蝶,但臺灣鳳蝶後翅腹面紅色斑紋較發達,且具一極短的尾突,本種沒有,在辨識上並不難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全年可見,部份冬季較寒冷地區則以蛹態休眠越冬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芸香科的柑橘、甜橙、柚、賊仔樹、雙面刺、阿里山茵芋和山黃皮等,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幼葉或新芽上,卵為黃色球形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臭角為桃紅色。蛹為縊蛹,有綠、褐色兩型,常於寄主枝幹或附近人造物上化蛹。
幼魚頭部有不規則縱紋,成魚則消失,惟成魚面頰部具細緻花紋;體色多以橘黃至褐紅為主,體背側線上方有一個明顯的小白點,吻端則具一藍色斜紋。
分布區域
西北太平洋,由日本南部至香港,臺灣周邊海域亦有分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