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毛菊的植株柔軟纖細,株高約15-30公分,具有蔓性,可作為吊盆欣賞其花開滿溢的姿態。葉為羽狀複葉,細如線形,花比一元硬幣幣還小,但開花時精緻雅緻的金黃色小花佈滿在細柔如毛的葉片間,非常惹人疼愛,不過金毛菊從播種到花朵開放約需4個月的時間,還有人戲稱它為「龜毛菊」,但看到花朵成功盛開時,一定會露出喜悅的微笑。
栽培方式
土壤要選擇富含有機質的壤土,環境需通風良好及日照充足處,生育適溫為15-25℃。澆水時注意表土乾燥時再補充水分即可,過濕時易引起根部腐爛。蔭蔽處生育開花不良,生長期每20-30天追肥一次,可採用氮、磷、鉀三要素均衡比例的肥料成份,例如20-20-20,可讓枝葉均衡生長,後期則改用磷、鉀肥較高的成份,例如10-30-20,有利開花。
本種為特有亞種,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。成蟲棲息於常綠闊葉林和海岸林等地,偏好在林床及林緣等較陰暗潮 溼的環境活動,飛行緩慢狀似跳躍,喜歡訪花吸蜜。本種原被視為特有種,但近年已於華東地區發現其族群。在臺 灣算是不常見的種類,在臺灣近似的種類為巨波眼蝶,後翅腹面均具四枚眼紋,本種體型明顯小,辨識上並不難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冬季罕見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柳葉箬、芒和竹葉草等,雌蝶會將 卵單產於寄主的根、莖、葉或花穗上,也會產在寄主附近的土石、落葉、蕨類或其他植物上,卵呈白色球形,幼蟲 為褐色齡期共分為四齡,終齡幼蟲於植物莖葉或石塊下方化蛹,蛹為懸蛹,外觀為褐色。
體長約25cm。全身烏黑帶有明顯藍綠色閃亮光澤。臉頰黑。尾長,末端較寬、分叉且略上翹。虹膜暗褐色。喙黑色,粗厚強健,上喙尖端略下彎,喙基部有剛毛。腳黑色。
棲地與習性
棲息於中低海拔人為開發少、林相茂密的森林,與大卷尾的棲地正好呈明顯的隔離,但兩者在淺山地帶偶爾會同時出現。常成3、5隻的小群活動於森林頂層,會與其它活動於樹冠層的山鳥,尤其是灰喉山椒鳥形成共棲鳥群,隨著鳥群移動與覓食。飛行呈波浪狀,轉彎靈活,會主動攻擊接近的猛禽及巨嘴鴉,為其它混群的山鳥提供保護。非常喧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