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莖上長出密集的短氣生根,攀附岩壁或樹幹生長。對生葉片薄革質,葉片形狀因個體差異而有橢圓形至近披針型的變化。葉長4~8公分、寬1.5~4公分。葉脈明顯,葉緣鈍鋸齒較不明顯。聚繖花序4~7朵花,開花期於初夏。結果期秋季,蒴果粉紅色,成熟開裂露出由鮮紅色假種皮包覆的種子。
栽培方式
適合全日照或半日照環境,斑葉品種在明亮的日照下葉色越發鮮明,綠葉的原生種則在半日照處葉色較為翠綠。較不耐旱,介質略乾就要澆水,如果作為攀壁植物使用,則可以經常於莖葉上噴水,可以促進生長。肥料每季施用一次綜合性長效肥。枝條長伸後容易凌亂,可以不定期修剪以維持美觀,剪下的枝條可以作為繁殖使用。
本種為特有亞種,產於全島平地至低、中海拔山區,另外龜山島、澎湖、蘭嶼和馬祖也有記錄。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熱帶季雨林等陽光充足的林緣活動,成蟲飛行快速敏捷,會訪花吸蜜,對紅色系的花朵有偏好,雄蝶常群聚於濕地吸水,也會趨近紅色物體,曾觀察過其追逐行駛中的紅色車輛。本種是臺灣產粉蝶中體型最大,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,辨識上非常容易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全年可見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白花菜科的小刺山柑、多花山柑、毛瓣蝴蝶木和魚木,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葉面上,卵呈黃白色狀如砲彈,頂有數個粒狀突起,側邊有十二條縱稜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終齡幼蟲綠色體側有紅白色縱線,於寄主植物的枝條和葉片下化蛹,蛹為縊蛹,蛹外觀有綠、黃色兩型。
體長約25cm。全身烏黑帶有明顯藍綠色閃亮光澤。臉頰黑。尾長,末端較寬、分叉且略上翹。虹膜暗褐色。喙黑色,粗厚強健,上喙尖端略下彎,喙基部有剛毛。腳黑色。
棲地與習性
棲息於中低海拔人為開發少、林相茂密的森林,與大卷尾的棲地正好呈明顯的隔離,但兩者在淺山地帶偶爾會同時出現。常成3、5隻的小群活動於森林頂層,會與其它活動於樹冠層的山鳥,尤其是灰喉山椒鳥形成共棲鳥群,隨著鳥群移動與覓食。飛行呈波浪狀,轉彎靈活,會主動攻擊接近的猛禽及巨嘴鴉,為其它混群的山鳥提供保護。非常喧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