枝直立強韌,表皮有似竹節的環狀葉痕。線形葉長20~40公分,寬1~1.5公分,葉面有光澤,葉色深綠或橄欖綠,葉緣有紅色線條。複總狀花序,白色喇叭形花的花瓣反卷。園藝栽培者罕見開花。栽培初期生長較快,待形成主幹後生長速度會日趨緩慢。
栽培方式
適合半日照至全日照的環境,斑葉品種需在陽光下才能有鮮明的葉色。植株略具耐旱性,可觀察介質乾才澆水,若直接種植於地上則不必特意給予人工澆水。肥料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。葉尖偶爾會有枯焦狀況,可順葉形修除即可。
本種為特有亞種,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,北部較少見。成蟲主要出現於常綠闊葉林和竹林有遮蔭的環境,飛 行緩慢喜歡吸食動物排遺、腐果和樹液等。本種季節型非常明顯,高溫期前後翅腹面的眼紋大而明顯,低溫期眼 紋縮小。本屬臺灣產有七種,外形斑紋近似,但只有本種前後翅腹面具暗色細波紋,在辨識上容易區分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幾乎全年可見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柳葉箬、竹葉草和藤竹草等, 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面上,卵呈白色半透明球形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終齡幼蟲於葉片下方化蛹,蛹為懸蛹, 外觀為褐色,上有斑駁的深褐色花紋。
害蟲學名:Planococcus minor
害蟲目別:半翅目
害蟲科別:粉介殼蟲科
危害作物資訊
作物名稱:草莓
作物學名:Fragaria chiloensis var. ananassa
作物科別:薔薇科
體長,稍呈圓筒形,尾柄側扁。頭稍尖,吻鈍而突出,口稍下位。鬚2對,吻鬚較短,頜鬚末端超過眼後緣。背鰭起點前有一向前平臥的倒刺,隱埋於皮膚內,有人稱之為〝倒刺鲃〞;背鰭無硬刺。體被大圓鱗,側鱗基底具黑斑。體背部茶黃色,腹部灰白,背鰭邊緣黑色,其他各鰭橙紅色。臺灣溪流中之大型鯉科魚類,亦為休閒垂釣對象。
分布區域
為台灣特有種,分布於台灣南部與東部中大型河川中,如曾文溪、高屏溪、卑南溪、秀姑巒溪、花蓮溪等;惟目前多有因人為活動造成之擴散,目前在西部與北部溪流亦偶可見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