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屈菜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,株高可達1公尺,葉子披針狀,柔軟無柄對生或輪生,花為桃紅、粉紅、紫紅為主,花瓣明顯分為6瓣,花開艷麗,花朵10-15朵呈現穗狀花序排列,花朵從下向上開放,雖然一般在野外千屈菜常夾雜在其他水生植物中間開花,但庭園栽培可以群植、叢植方式種植,更可見一叢叢美麗浪漫的花序,尤其在池邊、水邊更為適合,也是很好的蝴蝶蜜源植物,並可入藥治痢疾。
栽培方式
生長溫度以15-25℃為主,可耐寒,喜歡光線充足及潮濕的環境,可在水邊、沼澤邊栽種,甚至可在淺水區域栽種,濕度高可生長良好,是非常適合做為水池佈置的花材,亦可露地旱栽,但要求土壤需保持潮溼。6-10月開完花,冬季逐漸萎凋,可將枝條修剪以利越冬,待翌年春天後會再萌芽。
本種為特有亞種,產於全島平地至低、中海拔山區,龜山島也有分佈。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竹林等處活動,飛行活潑快速,喜歡吸食腐果和樹液等,偶而也會訪花吸蜜,在野外常可看到大量成蟲群聚覓食。本種季節型非常明顯,高溫期前後翅腹面的眼紋大而明顯,並有一條貫穿前後翅的白色條紋,低溫期除眼紋縮小外,白色條紋呈現模糊或消失。本屬臺灣產有四種,本種前後翅背面無黃、白色斑點,可與其他近似種區分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全年可見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竹亞科的綠竹、佛竹、桂竹和麻竹等,雌蝶將數十顆卵聚產於寄主葉片下,卵呈淡黃色半透明球形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幼蟲體黃褐色會群聚並製作蟲巢躲藏其中,終齡幼蟲會離開寄主於落葉堆化蛹,蛹為懸蛹,外觀是黃褐色為主,上有暗褐色條紋。
外型略呈縱扁,具有一比例鮮明的尾部(由肛門至尾柄基部);吻端間銳但口部朝下,並於周緣具觸鬚,體高最明顯處在背鰭基部前緣,胸鰭寬闊。產沉性黏著卵,親魚具孵育行為;因具攝食藻類與撿拾碎屑習性而受觀賞水族市場歡迎。
分布區域
廣泛分佈於中南美洲與南美洲,因此在巴拿馬、厄瓜多與哥倫比亞境內皆有分佈;目前則多有人工繁殖培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