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生草本,株高30-90公分。 莖:直立或斜上,被星狀毛。 葉:單葉,互生,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,長2-9公分,寬1.5-4公分,先端漸尖,基部圓鈍,5出脈,鈍鋸齒緣。 花:花多數密集,頂生或腋生;花萼鐘形,5齒裂,裂片三角形;花瓣淡紫色,5枚,倒卵形;雄蕊5枚,花絲合生成筒狀。 果:蒴果褐色,扁球形,5稜;種子黑褐色,三角狀卵形。
栽培方式
喜半日照、溫暖多濕的環境。生性強健,容易蔓延;成株後根系難清除更頑強,需要鋤地,為避免過度濫長,應於結種子前,清除植株。常見病害為真菌類的立枯絲核菌。
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中、高海拔山區,臺灣所有離、外島,除了南沙太平島外均有記錄。成蟲出現於任何有其寄主生長或種植的環境,飛行活潑快速,會訪花吸蜜,雄蝶常於濕地吸水,具有強烈領域行為,常於山丘或山峰頂出現。季節型非常明顯,低溫期個體後翅腹面橙色斑紋減退變淡,後翅腹面的白色帶紋是其辨識特徵,在臺灣沒有近似的種類,非常容易區分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全年可見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各種自然生長或人工栽植的豆科植物,取食部位為花、花苞、果莢及種子,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花苞或花上,卵呈藍白色圓餅狀,表面有凹陷和短突起,幼蟲齡期共分為四齡,終齡幼蟲顏色多樣,於寄主根部附近各處化蛹,蛹為縊蛹,外觀為褐色,上有黑褐色斑紋。
雌雄鳥同型,雄鳥較大,頭、頸灰白褐色,頭頂和過眼線深褐色,背、腹暗褐色,翼鏡藍黑色。喙基部至頰部有一短的煙灰色線,額、頭側及頸部白色帶有淡皮黃味,有少量很細的深色縱紋。背面灰褐色,在上背及肩羽有淡皮黃白色的羽緣,背腰及尾上覆羽及尾為一致的黑褐色。翼上黑灰色,大覆羽羽尖白色,很窄的三級飛羽白色帶,次級飛羽藍色,有黑色近末端帶及白色羽尖。腹面的下頸、胸部為淡皮黃帶有深灰褐色的圓斑,斑點越向下越多,至腹部中間及後面則形成一致的黑褐色。翼下白色,飛羽深灰色。雌鳥與雄鳥類似,但體色較暗淡。眼褐色;喙黑色,有鮮黃色尖端;脛及跗蹠亮橙紅色。 幼鳥類似成鳥,但體色較暗淡,腹面較不黑,偏褐色,斑點較不清晰。
棲地與習性
生活在河口、池塘、沼澤地及水田。喜好大型水域以及水生植物豐富的地區。群聚性,一般以小群活動,但是單一地點數量最多約可高達數百隻之譜。 覓食的方法主要是濾食水面的生物,也會在水較深的地方,將上半身潛入水中採食,而用雙足拍水以維持這個頭下尾上的姿勢。飛行有力,路徑呈直線,常常繞著適合覓食的地區飛行,以便仔細觀察環境,最後才決定是否下降活動。 早春時期可觀察到求偶展示行為,雄鳥頸部如彈簧般讓頭部上下擺動。雌鳥的孵卵期間,雄鳥會在附近守護,也會協助保護雛鳥,這一點與其它鴨屬的鳥有所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