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紅粉撲花」的花絲細長,為鮮紅色絲絨狀,頭狀花序形成半球形,狀似可愛的小粉撲,屬名"Calliandra"是希臘文 kallos(美麗的)與 andra(雄蕊)所組合成,所以是指其特有美麗的雄蕊。紅粉撲花的植株高度大約50~150公分,葉片為偶數羽狀複葉,每一花序有20多朵花,花瓣已退化縮小,雌、雄蕊長約4公分,雄蕊花絲紅色,基部合生為白色。小葉片會主動閉合,行睡眠運動,白天再展開,似含羞草般,但經外力碰觸並不會閉合。
栽培方式
紅粉撲花適合於陽光充足,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長,土壤以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為佳,冬天寒流10℃以下會有落葉現象。春天溫暖,開始生長時,施用腐熟有機肥或複合性肥料,可促進生長。夏季乾旱時多灌水保持濕潤,可有利開花。花朵不耐強光直射,更不耐雨淋,花絲會軟塌失去觀賞價值。老株需與以強剪可再萌芽生長 。
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、中海拔山區,離、外島的龜山島、澎湖、蘭嶼、綠島和馬祖都可發現。成蟲喜歡於荒地、 都市林、公園和開闊草地等陽光充足的環境活動,飛行緩慢優雅,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,也喜歡吸植物的汁液。在 臺灣與本種近似的是虎斑蝶,但其翅脈明顯黑化,兩者區分容易,在辨識上並不難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全年可見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夾竹桃科的馬利筋、釘頭果、皮消、毛白前 和大花魔星花等,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各處,卵呈淡黃色砲彈形,具16~18條縱稜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幼蟲 身上有三對肉質長突起,終齡幼蟲於寄主或附近植物上化蛹,蛹為懸蛹,蛹體粗短,外觀有綠、褐色兩型。
南美產小型脂鯉,泳動行進間多保持挺直之體幹;吻端尖銳,體側具一由吻端延伸至尾柄處及尾鰭下緣的黑色縱帶,成熟雄性個體尾鰭部位偶有紅色斑點
分布區域
分布於南美洲,包括巴西、委內瑞拉、玻利維亞與蓋亞那境內之淡水環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