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綠亞灌木,株高30-120公分。 莖:灰褐色,新枝綠色 葉:單葉,互生,卵狀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3-7公分,寬1-2公分,先端鈍圓或尖形,基部漸狹成柄,一大一小着生節上。 花:花1-2朵側生於葉基;花萼綠色,短鐘狀,先端5裂;花冠白色,淺鐘形,5裂;雄蕊5枚,花藥黃色。 果:漿果熟時橙紅色,圓球形;種子多數,扁平腎形。
栽培方式
生長強健,栽培管理容易。性喜陽光、溫暖及半陰處之環境。需排水良好、深厚且疏鬆的肥沃土壤,不耐旱、忌積水。生長適溫為18-25℃,在生育期中於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光照下,就能連續的開花及结果。夏季高溫多濕易發生炭疽病,為了控制植株高度和植株內通風透光,應從植株內疏去一部分枝條。
本種為特有亞種,產於全島平地至低、中海拔山區,另外龜山島、小琉球、澎湖群島、蘭嶼、綠島、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。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、海岸林和都市綠地等處活動,飛行快速,會訪花吸蜜,雄蝶喜於林緣上空來回飛行。因主要取食人為栽植多種芸香科植物,是郊區最容易看到的蝴蝶之一。本種雌蝶分有、無尾兩型,各型斑紋顏色差異非常大,常出現於柑橘或柚子園裏。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,在辨識上非常容易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以蛹態越冬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芸香科的柑橘、臺灣香檬和柚等,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幼葉或新芽上,卵為橙黃色球形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臭角為橙紅色。蛹為縊蛹,有綠、褐色兩型,常於寄主枝幹上或附近其他場所化蛹。
體長,稍呈圓筒形,尾柄側扁。頭稍尖,吻鈍而突出,口稍下位。鬚2對,吻鬚較短,頜鬚末端超過眼後緣。背鰭起點前有一向前平臥的倒刺,隱埋於皮膚內,有人稱之為〝倒刺鲃〞;背鰭無硬刺。體被大圓鱗,側鱗基底具黑斑。體背部茶黃色,腹部灰白,背鰭邊緣黑色,其他各鰭橙紅色。臺灣溪流中之大型鯉科魚類,亦為休閒垂釣對象。
分布區域
為台灣特有種,分布於台灣南部與東部中大型河川中,如曾文溪、高屏溪、卑南溪、秀姑巒溪、花蓮溪等;惟目前多有因人為活動造成之擴散,目前在西部與北部溪流亦偶可見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