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屬植物多逹200多種,為附生植物於原生地以附生於樹幹或岩石上生長。莖直立或懸垂,葉對生,橢圓形或長卵形,深綠或淺綠色,也有斑葉品種;花腋生,管狀花前端開裂,花形像鯊魚張開大嘴的樣子。花色多紅、黃、橙、粉紅及雙色都有。視品種不同有秋至春季或春至夏季開放的品種。
栽培方式
因原生附著於樹幹上,喜好溫暖、高濕的環境,耐陰性雖佳,但明亮光照下花開的狀況較為良好。栽培介質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。生長適溫18~22℃,高溫多濕時枝蔓易腐爛。越冬溫度應在10℃以上。栽培以疏鬆、肥沃、排水良好、透氣性良好的砂質壤土為佳。盛夏時應注意移置陰涼通風處環境下栽培,部份品種盛夏會出現生長停頓,或發生落葉的現象。花後可配合輕剪,以促進新生枝條萌發,以保持盆花的緻密。1~2年宜行換盆或換土作業,以保持植群的生長勢。生長旺盛時期可每月施肥1~2次。配合花後的修剪,可施予磷鉀肥,以利新稍的萌發。
本種為特有亞種,主要產於本島中、南部平地至低、中海拔山區。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熱帶季雨林等處活動, 成蝶飛行緩慢,會訪花吸蜜,雄蝶常群聚於濕地吸水,早期產量非常多,是當年蝴蝶加工重要的材料蝶之一,近來 環境破壞後,數量已逐年下降。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,辨識上非常容易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全年可見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為多種白花菜科的植物,但主要都是在毛瓣蝴蝶木 上發現幼蟲,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新芽、嫩葉和花苞上,卵呈白色梭狀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終齡幼蟲淺綠 色體表密佈白色短毛,於寄主植物的葉片表面化蛹,蛹為縊蛹,蛹外觀為綠色。
小型塘鱧,體色灰藍並於體側上具有橘紅色之橫紋;背鰭兩段,與臀鰭皆具黃紅雙色相間,尾柄處具眼斑;成熟雄性具隆起額端。背鰭硬棘數8-9,軟條數13-14;臀鰭硬棘數1,軟條數13-14。
分布區域
巴布亞新幾內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