芸香為芸香科植物,但卻沒有柑橘的香味,而是帶有刺鼻的臭味,所以又被稱為"臭草",但因其特殊的氣味,仍可提煉精油來調配香水或防蚊液等,甚可入藥,香港人用來作為消暑、解毒、清除腸胃積穢之用,但大量進食時會引致中毒,孕婦尤其應避免食用。芸香的特殊氣味還可用在驅蟲或是消毒,尤其是用來防治螞蟻很有效,所以是在有機農法中,被運用來作為"忌避植物"的好材料,它可是能保護蔬菜,避免某些昆蟲的靠近。
栽培方式
芸香為 常綠多年叢生芳香小灌木,二年生莖幹會逐漸木質化,下部木質,上部草質,株高約50-90公分,全株具特殊氣味,二回或三回羽狀複葉,綠色、淺灰綠色或藍綠色,密布腺點,喜愛陽光充足的地方,可耐寒約15℃,土壤則喜歡偏鹼性,就算是有點貧瘠也可適應。花開黃色小花,俱有觀賞價值,但一般芸香應用為採集葉片乾燥使用。
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、中海拔山區,另外在外島的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。成蟲喜歡於有其寄主植物生長或栽培的 河岸、沼澤地、校園和公園等處活動,飛行活潑快速,成蟲會訪花吸蜜,本種可能是起源自菲律賓地區的偶產種, 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,在辨識上非常容易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全年可見。廣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大風子科的魯花樹,及楊柳科的垂柳和水柳 等,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葉片上,卵呈黃色圓錐狀,上具幾何形凹陷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幼蟲身上布滿棘 刺,終齡幼蟲於寄主葉背或枝條上化蛹,蛹為懸蛹,外觀有綠色和淡褐色兩型,具銀白和紅色紋,上有銀色圓錐形 的突起。
身體側扁且體高明顯,外觀似呈菱形,吻部短而鈍,且口小位於前端。體色因魚體大小、性別、成熟狀態及季節而不同;幼魚及雌魚背鰭上有明顯黑斑,成熟雄魚體色艷麗,吻端有追星,且體型相對較大,進入生殖成熟階段背腹部泛黑而眼鮮紅,雌魚則體色樸素,於臀鰭前方基部延伸細長之產卵管。
分布區域
亞洲東部;北起俄羅斯,南至臺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