赫蕉類植物約有100餘種,常見者有大艷紅赫蕉"Heliconia caribae"、金鳥赫蕉"Heliconia rostrata"等。大艷紅赫蕉有著橙紅至大紅色的苞片朝上生長,每串約5~10枚,像鳥狀重疊排列,邊緣還有像鳥尾般的黃綠色條紋,色彩鮮豔,且苞片觀賞期長,幾乎不凋,為切花上等花材。植株高大,根部伸展且叢生,適合庭園叢植、列植美化。株高2~3公尺,成株叢生狀,莖短,葉長橢圓形,具長柄,葉鞘包莖,似香蕉葉。
栽培方式
生長適溫為22~30℃,冬季生長不良,10℃以下有寒害。土質以肥沃砂質壤土為佳,排水需良好,積水易使植株軟弱。栽植處可在略遮蔭環境下生長,赫蕉的葉片大如香蕉葉,並且常為叢生狀,倒是夏日很好的遮蔭樹材,常在庭院、校園或大廈社區種植,可降低夏日陽光的曝曬程度,不過因赫蕉地下根莖會自然分株出新株,栽植數年後經常會有叢生過於擁擠或雜亂的現象,應予以分株,不僅可再促進新株萌發,易避免蔓延影響到其他植物。
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、中海拔山區,另外離島的澎湖和蘭嶼也有記錄。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中較陰暗潮溼的環 境活動,通常靠地面低飛,成蟲喜訪花吸蜜,本種季節型非常明顯,低溫期個體腹面底色較淺,斑紋較模糊,在臺 灣沒有類似的種類,辨識上非常容易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全年可見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爵床科的臺灣馬藍、蘭嵌馬藍、曲莖馬藍、 長穗馬藍和大安水蓑衣等,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附近的植物或其他固定物上,卵呈綠色球形,具十數條突起縱 稜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幼蟲身上布滿棘刺,終齡幼蟲化蛹於寄主附近的植物枝幹上,蛹為懸蛹,外觀灰褐色。
幼魚頭部有不規則縱紋,成魚則消失,惟成魚面頰部具細緻花紋;體色多以橘黃至褐紅為主,體背側線上方有一個明顯的小白點,吻端則具一藍色斜紋。
分布區域
西北太平洋,由日本南部至香港,臺灣周邊海域亦有分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