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型匍匐性生長的野牡丹科植物,台灣可以見到個兩屬,一是花瓣4枚、花朵繁密的裂距野牡丹屬 Heterocentron,另一是花瓣5枚、花色粉紅的蔓性野牡丹屬 Dissotis,其屬名是由希臘文"dissos(二型)"而來,意指花藥分為二,具有10枚雄蕊,分為5長5短兩組。蔓性野牡丹的花說是粉紅色,其實是介於粉紫色之間的特殊顏色,又有"粉光花"之稱,經常作為庭園地被植物使用,有良好的覆蓋性,屬於宿根常綠草本植物,莖呈匍匐性,延伸可達60公分以上。
栽培方式
蔓性野牡丹屬於喜好溫暖、高溼度環境的植物,葉片小而密,花期在溫暖的地區可達全年,但冬季會較少,尤其北部較冷,常出現15℃低溫,難有開花。花雖只有一天壽命,但結果率高,果實被帶有腺毛的花萼苞裹著,也可做為觀賞重點,種子非常容易傳播,需注意控制其生長範圍。對肥料及土質需求不高,是可以作為快速覆蓋的地被植物,尤以在半日照環境的牆邊、綠籬旁、林蔭下都可生長。
本種為特有亞種,產於全島平地至低、中海拔山區,另外綠島和蘭嶼也有記錄,但是否有常駐族群,需要進一步觀察研究。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、熱帶季風林、熱帶雨林、落葉闊葉林、海岸林和竹林等處活動,飛行緩慢,會訪花吸蜜,雄蝶喜於潮溼區域吸水。本種是臺灣產蝴蝶中,唯一在後翅尾狀突起內有紅斑的種類,所以在本島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分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冬季常以蛹態休眠越冬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馬兜鈴科的港口馬兜鈴、臺灣馬兜鈴、瓜葉馬兜鈴、大葉馬兜鈴和蜂窩馬兜鈴等,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或附近植物、石塊上,卵為橙紅色球形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幼蟲外形有肉棘狀突起,臭角為橙紅色。蛹為縊蛹,外形具突稜及板狀突起有保護作用。
原產於南美亞馬遜河中的小型脂鯉,以其嬌小體型、豔麗體色與成群活動行為而成為備受歡迎的飼養對象;目前多以香港及東南亞繁殖為主,並有不同顏色及鰭式之繁多水族品系。
分布區域
原產於南美洲Solimões河域之三角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