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葉灌木至小喬木;二回偶數羽狀複葉,互生,小葉長橢圓形,長約1公分,羽片4-8對,小葉10-20對;頭狀花序,腋生,具有長總梗,白色,萼五裂;花瓣5片,線形,雄蕊10枚,單生或數個聚生,花序徑2-4公分,花蕊長而明顯;莢果,長10-15公分,尾尖;種子褐色,光滑具光澤。
栽培方式
為向陽性植物,在陽光充足時生長快速,可以長至6-8公尺高不等,可將其他植物壓在其。,生長適應性強、抗旱,不擇土壤、耐瘠薄鹽鹼,幾無病蟲害。 銀合歡喜溫暖濕潤氣候,最適生長溫度爲20-30℃;氣溫高於35℃,仍能維持生長;低於12℃,生長緩慢;適應土壤條件範圍很廣,以中性至微鹼性土壤最好,在酸性紅壤土上仍能生長,適應pH值在5.0-8.0之間。石山的岩石縫隙只要潮濕也能生長。
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、中海拔山區,另外基隆嶼、龜山島、綠島、金門和馬祖也有記錄。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、海岸林和果園等較潮濕環境活動,飛行活潑快速,會訪花吸蜜。後翅的一對尾突與其旁邊的眼狀斑紋,形成一個類似頭部構造藉以欺敵,另外後翅臀區有一葉狀突起,由正後方看,狀似一對眼睛,其作用同前,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蓬萊虎灰蝶灰蝶,其腹面黑色條紋中為黃色,或黃色夾雜銀色斑,本種腹面黑色條紋中則全為銀色斑,在辨識上並不難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全年可見。廣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非常雜,幼蟲與懸巢舉尾蟻有專性交互作用,雌蝶將卵聚產於寄主植物葉片上,卵呈淡綠色後轉黑色扁平狀,表面有明顯網狀凹陷,幼蟲齡期由六至九齡均有,終齡幼蟲通常為六齡呈黑褐色,於蟲巢中化蛹,蛹為縊蛹,外觀為暗紅褐色。
體呈圓筒狀或棒狀,口裂明顯,下顎稍為突出,具鼻管;幼魚階段具外鰓,個體體側具窗格狀或棋盤狀之深淺不一橫帶;背鰭硬棘數為12-15,臀鰭軟條數12-14
分布區域
非洲幾內亞、尼日與奈及利亞境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