葉片呈卵形或卵狀心形,葉緣具粗鋸齒,對生於枝條上宛如蜈蚣百足般,草本,莖細四稜形,一般長30~100公分,可更長達5公尺,匍匐狀,就像蜈蚣一般,所以被稱為"倒地蜈蚣、釘地蜈蚣"。先端斜上,多分枝,幾乎四季都可開花,藍紫小花,唇形花,長筒狀,其中4至5月及8至9月為倒地蜈蚣的盛花期,花謝後形成約1公分的褐色蒴果,內含許多細小的種子。
栽培方式
倒地蜈蚣性喜陽光及潮濕之地,故在栽培時尚需種植在日照充足之地,需有部分時間能直曬陽光,再給予充足的水分即可生長良好。倒地蜈蚣在全光下生長較遮光50﹪開花率高,陰暗處枝條易徒長,且不容易開花,較無觀賞價值。由於倒地蜈蚣匐地性極佳,耐貧脊地,抗病蟲害,並能開出藍紫色小花,是極適合於校園或庭園造園景觀之地被植栽,亦可發展為盆栽應用。
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、中海拔山區,另外龜山島、綠島、澎湖群島、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。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、熱帶季風林、海岸林、草原、公園、都市荒地和農田等處的草叢活動,飛行活潑敏捷,停棲時前翅成V字型後翅平攤或下壓。會訪花吸蜜吸水,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,尤其是鳥類的。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褐弄蝶,本種前翅較尖,性標長度相對較短,兩者並不容易區分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全年可見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稻、兩耳草、鴨草、印度鴨嘴草、舖地黍、大黍、五節芒、芒和象草等,在臺灣為稻作害蟲之一,但為害情況並不嚴重,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,卵為白色半球形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幼蟲於寄主葉片製作筒狀蟲巢。終齡幼蟲化蛹離開蟲巢至葉背化蛹,蛹為縊蛹,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,佈滿於葉背防止水份入侵。
害蟲學名:Aleurotuberculatus guyavae
害蟲目別:半翅目
害蟲科別:粉蝨科
危害作物資訊
作物名稱:番石榴
作物學名:Psidium guajava
作物科別:桃金孃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