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羅蘭依外型表現可分為三類:一為高性單枝種,植株只開一枝花,二為高性分枝種,於莖頂的部份有4~5個分枝,三為矮性種,早生,植株矮,在莖基部自然分枝形成茂密的株形,可當做花壇植物或盆花來栽培。紫羅蘭為長日、低溫開花植物,夏天在海拔2,000公尺南投山區可以開花,若是在平地栽培則要等秋天後涼爽氣候,再配合夜晚點燈延長日照促進開花,所以花期在冬到春天。由於紫羅蘭不僅香氣迷人,名稱也很浪漫,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香精材料。
栽培方式
栽培土質以富含有機質之壤土或砂質壤土為佳,排水、日照需良好。栽培環境喜冷涼忌高溫多濕,否則植株容易徒長軟弱。紫羅蘭在台灣平地栽培是無法開花,主要是因開花須3週穩定約10℃的低溫需求。目前部份品種改良的結果,已有早生品種能在20℃的條件下開花。開花期間要增加磷鉀肥的比例,約2週使用一次,可使花朵數增多,花期延長。
本種為外來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海拔山區,另外龜山島、綠島、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。成蟲複眼呈紅色,喜歡於黃昏時段活動直到深夜,平常躲於樹林或蕉園中,飛行活潑快速,停棲時翅膀合攏。成蟲訪花吸蜜,但主要是蕉科植物的花。蕉弄蝶在進入臺灣後,是本島體型最大的弄蝶,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,在辨識上非常容易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全年可見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蕉科的台灣芭蕉、香蕉和烹調蕉等,因香蕉為重要經濟作物,所以牠們成為農業害蟲。雌蝶將卵單產或聚產於寄主葉片上,卵剛產為黃色,發育時轉為紅色呈半球狀,上有二十幾條縱稜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幼蟲於寄主表面將葉片捲成似雪茄狀蟲巢。三齡蟲開始體表覆滿終粉狀蠟質代謝物,終齡幼蟲直接於巢內化蛹,蛹為縊蛹,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,佈滿於蛹面和巢內,防止水份入侵。。
身體側扁且體高明顯,外觀似呈菱形,吻部短而鈍,且口小位於前端。體色因魚體大小、性別、成熟狀態及季節而不同;幼魚及雌魚背鰭上有明顯黑斑,成熟雄魚體色艷麗,吻端有追星,且體型相對較大,進入生殖成熟階段背腹部泛黑而眼鮮紅,雌魚則體色樸素,於臀鰭前方基部延伸細長之產卵管。
分布區域
亞洲東部;北起俄羅斯,南至臺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