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株有毛,營養生長期植株低矮葉片密集,型態略似蘿蔔,到抽出花序時植株才長高,一般含花序的高度60-100公分。橢圓形或披針形葉片波浪狀,葉長12-15公分,葉寬3-5公分。花朵鐘形下垂,花冠5裂,花徑3-4公分。花朵富含花蜜、花粉,常吸引蜜蜂訪花。
栽培方式
喜好光線充足的環境,又不太能淋雨。所以有遮雨棚的陽台最適合,東/南/西向都可以好好應用。擺放位置要通風,最忌澆水淋在花朵葉片上,如此易讓花朵產生難看的水斑,葉片更容易因此受感染而腐爛。一枝莖的花朵將要開盡時,就要將這枝莖剪除,可以刺激再度開花,但是新長出的花會較少。觀賞期長,要讓後續開放的花朵,也有碩大的花朵與鮮豔的花色,施肥是必要的,可以1~2周施一次液體肥料補足養分。
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海拔山區,另外基隆嶼、彭佳嶼、龜山島、東沙島、蘭嶼、綠島、澎湖群島、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。成蟲喜歡於任何有禾草生長的場所,包含林緣、草原、濕地、溪流邊和稻田等處的草叢活動,飛行活潑敏捷,停棲時前翅成V字型後翅平攤或下壓。會訪花吸蜜吸水。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小稻弄蝶,本種前翅背面中室端常有白斑,而小稻弄蝶則無,兩者區分並不難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全年可見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柳葉箬、巴拉草、舖地黍、大黍、兩耳草、象草、巴拉草、牧地狼尾草、蒺藜草、棕葉狗尾草、稻、毛馬唐和茭白等,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,卵為米黃色半球形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幼蟲於寄主葉片製作筒狀蟲巢。終齡幼蟲化蛹離開蟲巢至葉背化蛹,蛹為縊蛹,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,佈滿於葉背防止水份入侵。
本種為南美產小型脂鯉,具類似特徵之近似種類共有至少3種,本種相對其他兩種,雖同樣具有紅色吻端,但主要紅色部位偏向額端與眼睛周圍,且尾鰭上下緣之黑白相間色帶相對寬闊,尾柄處之黑色縱線,亦多有向前延伸至腹鰭對應位置
分布區域
於南美洲亞馬遜河上游,包括尼格羅河與普魯斯河等流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