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葉桃花心木樹高可達 20 公尺以上,枝幹挺直, 全株平滑,樹皮淡褐色,有粗裂紋或剝皮現象。葉為偶數羽狀複葉,互生;小葉5-7對,歪斜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,長 10-20公分,寬3-8公分,先端銳尖,基部鈍或圓歪斜,全緣,柄長3-10公分;薄革質,全緣;表面呈有光澤的綠色,背面淡綠色。初春落葉後迅即 萌換新葉,葉片翠綠盎然。花小形,多數約 0.7-0.8 cm,生長於枝條先端葉腋,呈聚繖花序,並由多數聚繖花序集合成一大型的圓錐花序;腋生;花萼淺杯狀,邊緣5齒裂;花瓣 5片,倒卵形;雄蕊10枚,花絲合生呈雄蕊筒。 果實為蒴果卵形, 先端漸尖,外具有多數小瘤粒,成熟後木質化;種子具有長翅。
栽培方式
大葉桃花心木為喬木,喜高溫、耐旱,日照需充足的環境生長。春、秋兩個季節是十分適合種植的季節,土質則以肥沃的砂質土壤為最佳。 但由種子而來的植株約10-12年才會有開花能力,若不想等待的朋友們建議利用高壓繁殖(取已經開過花的植株較上層的枝條,才具開花能力)。
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、中海拔山區,另外基隆嶼、龜山島、小琉球、金門、馬祖、綠島和蘭嶼也有記錄,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海岸林等處活動,飛行緩慢,會訪花吸蜜。本種在冬天會群聚於臺灣南部及東南部,在避風的山谷中作小集團聚集,是否為集體越冬的現象,尚待進一步研究,本種前、後翅腹面顏色差異明顯,在臺灣沒有近似種類,在辨識上並不難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全年可見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夾竹桃科的各種鷗蔓屬植物,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背,卵呈白色砲彈形,表面有淺凹陷和縱稜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幼蟲身上有兩對肉質長突起,終齡幼蟲於寄主或附近植物上化蛹,蛹為懸蛹,蛹體粗短,外觀為翠綠色。
體縱扁而頭部寬闊,兩眼位置偏向上位;體多呈灰黑色至深灰色,全身與各鰭則密布白色圓點。背鰭硬棘數2,軟條數7-8;臀鰭硬棘數1,軟條數4-5。
分布區域
南美洲委內瑞拉境內之奧利諾科河水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