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毛菊的植株柔軟纖細,株高約15-30公分,具有蔓性,可作為吊盆欣賞其花開滿溢的姿態。葉為羽狀複葉,細如線形,花比一元硬幣幣還小,但開花時精緻雅緻的金黃色小花佈滿在細柔如毛的葉片間,非常惹人疼愛,不過金毛菊從播種到花朵開放約需4個月的時間,還有人戲稱它為「龜毛菊」,但看到花朵成功盛開時,一定會露出喜悅的微笑。
栽培方式
土壤要選擇富含有機質的壤土,環境需通風良好及日照充足處,生育適溫為15-25℃。澆水時注意表土乾燥時再補充水分即可,過濕時易引起根部腐爛。蔭蔽處生育開花不良,生長期每20-30天追肥一次,可採用氮、磷、鉀三要素均衡比例的肥料成份,例如20-20-20,可讓枝葉均衡生長,後期則改用磷、鉀肥較高的成份,例如10-30-20,有利開花。
本種產於本島低、中海拔山區。棲息於常綠闊葉林和常綠落葉闊葉混生林,成蟲喜歡於林緣、溪流附近活動,停棲時 翅膀平攤,並常躲在葉片下,藉以躲避天敵攻擊。除訪花吸蜜吸水外,也喜歡吸食各種動物的排遺。本種在臺灣無近 似種,在辨識上非常容易,但常被誤認為蛾類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冬季期以非休眠性幼蟲越冬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薔薇科的榿葉懸鉤子、變葉懸鉤 子、臺灣懸鉤子和斯氏懸鉤子等,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表上,卵呈扁球形黃白色具縱稜,其上覆有來自雌蟲腹部末 端之黃白色軟毛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不同齡期的幼蟲,會製作不同形式的蟲巢。終齡幼蟲直接於巢內化蛹,蛹為 縊蛹,頭部具一指狀突起,蛹呈淺綠色,翅上有數條黑色細紋,腹部具有一列黑色斑點。
體呈紡錘型,吻端圓鈍;具兩段式背鰭,腹鰭則癒合呈吸盤狀。體色灰白分佈稀疏之黑色圓點,第一背鰭末端具藍黑相間色塊。
分布區域
廣泛分佈於巴基斯坦、印度、孟加拉、斯里蘭卡、泰國、柬埔寨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印尼和斐濟等國之河口或半淡鹹水區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