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綠性灌木或小喬木,株枝直立並向上生長,全株表皮光滑無毛,樹皮呈白色、灰色或淡褐色,有縱裂紋路佈於樹幹表皮,細小的分枝多,樹形緻密有型。生長緩慢,盆植株高約1~2公尺;庭院植栽高可達4公尺。奇數羽狀複葉互生。小葉卵形約7~11片、全緣、互生,近乎無柄;小葉尖端略微內凹。為繖形花序,花色白,鐘形花冠5片,頂生或腋生,具強烈香氣。花後結果,漿果,含卵形種子1~2粒,初為鮮綠色,成熟時鮮紅色。
栽培方式
臺灣南部為其原生分佈環境,生性強建,適合本土環境栽植;性喜陽光、水分充足及土壤排水良好環境。因分枝性強,十分耐修剪,形成的樹冠常因小枝分佈細密,質地細緻有型。但生長緩慢常見之庭園綠籬植物。盆植應每1~2年進行換盆或換土作業。於春、夏間的生長旺盛的季節,應適時補充有機肥,以維持強健的樹勢,或配合條剪補充磷鉀肥,有利於新枝的生長。如植株老化或栽於通風不良處,易罹輪盾介殼蟲;可配合修剪移置通風及光照充足處,配合適當藥劑的防治,可有效防治。
本種為特有亞種,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,另外龜山島和金門也有分佈。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和海岸林的林緣活動,飛行活潑快速,雄蝶常飛至山頂附近作領域占有,成蟲除了訪花吸蜜外,也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、腐果和樹液等。在本島最相似種類為異紋帶蛺蝶,本種雄蝶前翅背面翅端多一枚橙黃色斑點,雌蝶背面是橙黃色三條斑紋,異紋帶蛺蝶雌蝶背面是白色三條斑紋,在辨識上非常容易區別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全年可見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大戟科的細葉饅頭果、裡白饅頭果、菲律賓饅頭果和錫蘭饅頭果等,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上,卵呈淡黃色球形,具六角形凹陷並布滿細刺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終齡幼蟲身上布滿棘刺,化蛹前體色會持續變化,於葉片下方化蛹,蛹為懸蛹,外觀是淡褐色狀似枯葉。
體幹明顯延長呈繩狀,體表光滑且為灰綠至橄欖綠色,腹部則為褐黃或粉橘色;具鼻管,胸鰭基部具明顯黑斑。背鰭硬棘數7-13,棘間距離較一般多鰭魚明顯,臀鰭軟條數9-14; 脊椎骨數110-113.
分布區域
主要分佈於喀麥隆境內的沿海河川區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