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生草本,株高40-60公分; 莖:莖直立,全株具乳汁; 葉:單葉,互生,卵狀橢圓形,長4-8公分,寬2-4公分,先端銳尖,基部圓 鈍,細鋸齒緣,柄長1-4公分; 花:大戟花序排列成聚繖狀,頂生,邊緣具杯狀黃褐色腺體;雌雄同株異花, 雌蕊柱頭黃綠色,2-3分叉,子房三角狀圓球形;雄蕊多數,花藥黃色; 果實:蒴果成熟後褐色,3瓣裂,三角形,平滑或被有微毛; 種子:種子褐色,角圓形,表面具瘤突。
栽培方式
白苞猩猩草生長極為快速,種子發芽3週後即可全面包覆住一株大豆,而發芽後30天即可進入開花狀態,並以花朵上蜜腺吸引授粉昆蟲。果實成熟後開裂,可將種子彈出至1公尺以外或更遠離母本的距離。 熱帶地區生產的種子不具休眠性可直接播種,但溫帶地區種子需度過冬季低溫後才能發芽。授粉後,約20-25天可產生成熟種子。.
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海拔山區,另外基隆嶼、龜山島、綠島和蘭嶼也有分佈。成蟲喜歡於陽光充足的草地、林緣和道路旁活動,停棲時前翅成V字型後翅平攤或下壓。會訪花吸蜜吸水。雄蝶具有明顯的領域行為。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墨子黃斑弄蝶,本種喜於明亮環境;而墨子黃斑弄蝶則棲息於較陰暗區域。本種成蟲後翅腹面顏色,會隨季節而有所差異,低溫期部份個體泛紅色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全年可見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毛馬唐、白茅、印度鴨嘴草、五節芒、芒、兩耳草、棕葉狗尾草、象草和開卡廬等,雌蝶尋找長於較明亮處之寄主,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,卵半球形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幼蟲於寄主葉片製作筒狀蟲巢。終齡幼蟲直接於巢內化蛹,蛹為縊蛹,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,佈滿於蟲巢內壁,防止水份入侵。
原產於南美亞馬遜河中的小型脂鯉,以其嬌小體型、豔麗體色與成群活動行為而成為備受歡迎的飼養對象;目前多以香港及東南亞繁殖為主,並有不同顏色及鰭式之繁多水族品系。
分布區域
原產於南美洲Solimões河域之三角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