菊科蒲公英屬的植物西洋蒲公英的花期以春天為主,但因生長適應性強,只有嚴冬不開花,一年四季都可見其以野花形態出沒在公園及安全島及行道樹下。菊科蒲公英屬的植物在全世界共有400多種,在臺灣常見的有臺灣蒲公英和西洋蒲公英,西洋蒲公英雖從歐洲引入,但因其"瘦果"數量多,成熟後隨風飄散,繁殖快速、適應性強,在臺灣的族群數量比臺灣蒲公英還多,經常在桃園以北地區可見其蹤跡。
栽培方式
西洋蒲公英自歐洲引入,已歸化為臺灣野花,生長適應強,但由於其花朵並不大,故較不具觀賞及販售價值,臺灣偶有零星藥用栽培。西洋蒲公英的葉片常呈現簇生,開展平鋪或略高於地面,葉片倒批針狀,羽狀深裂、裂片三角形或不規則缺裂,外觀變異性大,生長適合15~28℃氣候,土壤略為濕潤的環境,但須注意排水問題,避免積水導致根部腐爛。葉富含維生素,可鮮食。可在夏秋間採集帶根全草,除去雜質,洗淨後曬乾備用,可泡茶、藥用。
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、中海拔山區,另外基隆嶼、龜山島、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。成蟲喜歡於林緣和道路旁陰涼處活動,停棲時前翅成V字型後翅平攤或下壓。會訪花吸蜜吸水。雄蝶具有明顯的領域行為。在臺灣類似的種類有竹橙斑弄蝶和熱帶橙斑弄蝶,本種雄蝶性標較細,前翅背面外緣黑邊特別寬這也是其中文俗名由來,另外在成蟲後翅腹面,中央斑帶與翅面底色,對比非常明顯,也可以與該兩者作區別。
生活史
本種為多世代蝶種,成蟲全年可見。寡食性蝶種,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棕葉狗尾草、象草和舖地黍等,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上,卵為黃色半球形,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,其頭部顏色變異非常大,從全部黑褐色到全為橙黃色僅有兩道小斑紋,幼蟲於寄主葉片製作筒狀蟲巢。終齡幼蟲直接於巢內化蛹,蛹為縊蛹,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,佈滿於蟲巢內壁,防止水份入侵。
澳洲與新幾內亞產小型塘鱧,多以靜止姿態躲藏或緩慢活動於隱蔽處;雄性個體成熟時,額端隆起且面頰、下腹與各鰭基部呈鮮紅色,背鰭邊緣則為藍黑相間;背鰭硬棘數7,軟條數8-9;臀鰭硬棘數1,軟條數10-12
分布區域
新幾內亞南部、澳大利亞北部及東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