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|
消費者知識庫
- 推薦詞彙
- 系統問題
- 友善列印
- 回上一頁
標題 | 台灣葡萄生產產期調節技術 |
內文 | 葡萄屬於花芽分化較容易之果樹,可在一年之間生產多次果實,但溫帶地區由於溫度與日照之關係,葡萄生產並無法一年多收。在台灣利用獨特的氣候環境與地理條件,於不同產地配合不同時期修剪和催芽等技術,在60年代即成功的發展出多種產期調節模式,使得葡萄幾乎可以達到周年生產。台灣早期曾發展一年三收生產模式,分別在6月、10月及翌年2月收穫三次果實,突破傳統的葡萄生產技術。目前台灣最普遍的栽培模式分別在6∼7月生產夏果及12∼1月生產冬果之一年二收模式。一年一收栽培模式則有生產7∼8月之夏果、一年一收生產9∼10月之秋果及利用溫室設施栽培生產4∼5月春果等多種模式。產期調節技術可以調節葡萄產期,紓解盛產期集中之市場壓力,提高農民之收益。產期調節技術施行之後,因為同一植株必須在一年之間生產多次果實,而且因在不同產地、不同產期之生育過程受氣候環境等影響,衍生許多生理與栽培之問題,包括產期延長生長期而易受颱風或寒流等天然災害之危害,不同產期產量及品質不穩定,生育過程極易發生營養及結實之生理障礙等。在台灣為穩定產期調節技術及控制葡萄生產品質,必須配合催芽、控制枝條生長及調節合理結果量等多項技術之施行。 |
文件屬性 | 研討會論文 |
點閱次數 | 1084 |
作者 | 張致盛;張林仁;林嘉興 |
知識樹分類 | 消費者知識庫 > 園藝類 > 葡萄 > 葡萄栽培 消費者知識庫 > 園藝類 > 葡萄 > 葡萄-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> 其他 > 其他-其他
|
公佈日期 | 2005/6/8 |
|